絮凝技術是目前國內外用來提高水質處理效率的一種既經濟又簡便的水處理技術,絮凝技術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絮凝劑的選擇。絮凝劑在水處理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生物法處理工藝的前置處理。當前我國水處理的主體是活性污泥法,它具有工藝簡單、技術成熟、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較好,其改進工藝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功能。但該工藝中的曝氣池為滿足微生物生長的需要,必須提供大量的氧氣。在實際操作中,這一部分的費用很大,約占整個運行費用的40%-60%,為此污水在進入生物處理系統之前,往往有一個化學絮凝系統,這在化工廢水像印染、造紙、食品等行業廢水處理中更為普遍。絮凝的目的是去除廢水中易沉的有機物,降低后續生物處理的成本,同時對于一些廢水,由于在絮凝過程中伴隨著一些難降解及有毒物質的去除,所以絮凝有時還具有使生物處理工藝運行更穩定、出水水質更好的優點。
(2)污泥的脫水。活性污泥法中,泥水混合物經過二沉池沉淀分離,達標清水直接排放,而底部污泥流入到下一處理單元,因污泥含水率高達99.2%-99.6%,為降低含水率,減少污泥體積,采用絮凝劑絮凝是一種常被采用的常規方法。
(3)高濁度水給水。我國是高濁度水河流眾多的國家之一,黃河是我國典型的高濁度水河流,年沙量與平均含沙量均占世界首位,為滿足該地區工業用水,農業灌溉及城鎮居民用水的需要,高濁度給水技術已成為一種必然,在高濁度給水中,絮凝劑扮演者主要的角色。